保山龙陵:“指尖技艺”变“指尖经济”

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

原标题:龙陵:“指尖技艺”变“指尖经济”

  初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象达镇小米地村余顺凤家小院里,20多名妇女每个人的膝上放着一把篾筛,面前是一盆炭火(电烤炉),身边放着石斛鲜条,她们把石斛鲜条放在火盆(烤妒)上烘烤后又在篾筛里卷成枫斗,技术娴熟。她们一边制作石斛枫斗一边聊天,欢声笑语飘荡在院子里。余顺凤告诉记者:“我家院子宽敞,大家都愿意聚集在我家做枫斗,1市斤枫斗加工费是50元至60元,技术熟练的每人每天能加工2斤多,技术不熟练的也能做1斤多。枫斗是来料加工,一手交货一手拿钱,没有风险,很稳当。”

  近年来,龙陵县突出妇女特色,创新工作机制,开展妇女就业创业行动,带动广大妇女增收致富。依托石斛枫斗加工、刺绣和黄龙玉雕三大产业,采取“农民‘点菜’、政府‘买单’、职能部门‘下厨’、技能中介带动”的方式,对农村妇女进行技能培训,目前已举办培训班430余场次,其中: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培训班390余场次,培训妇女3.2万余人,获证率达99.5%。同时,开展了刺绣、龙陵黄龙玉雕刻技术培训,全县有刺绣、玉雕作坊100多个,有300多家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农产品加工作坊,在全县800多个自然村建成“大嫂车间”和作坊1000多个,帮助5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让“指尖技艺”变成了“指尖经济”。

  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现已达730万平方米,年产石斛鲜条3200吨,实现农业产值4.5亿元、工业产值17亿元,枫斗加工增值6亿元。全县先后有5000多名技术精湛的斛农走出家门,到广东、浙江及省内的西双版纳、德宏、临沧等州市传授“指尖技艺”,教当地群众加工石斛枫斗,年人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,自己挣到了钞票,提升了生活质量,又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,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。

  龙江乡上龙村村民杨映仙从小就喜欢刺绣,在县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龙陵县群艺刺绣专业合作社,在11个自然村组建了13个“大嫂车间”,吸纳800多名妇女加工绣件增加了收入。村民黄自焕肢残,儿子有一只眼睛失明,母子俩生活很艰难。“从事刺绣,在家照顾孩子、挣钱两不误。”黄自焕从合作社把刺件活儿领回家,一个月勤快点,挣2000多元不成问题,收入稳定了,生活也有保障了。

  要让“指尖技艺”成为“指尖经济”,技术、产品、品牌、市场一个环节都不能少。为了传承民族技艺,该县围绕玉雕、刺绣、民族乐器制作等领域举办培训班,县职中开设了黄龙玉雕专业班,已有1000多人毕业,就业率达96%;请老艺人、民间艺术家、玉雕师到现场手把手教学,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学习。同时,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手工技能比赛,带动更多青壮年农民从事手工制作。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龙陵“玉满乾”杯黄龙玉雕刻大赛成为龙陵县的知名品牌,传播了黄龙玉文化。石斛枫斗加工技艺“PK”是该县为农村妇女搭建展示“指尖技艺”的舞台,全县已举办100多场次(含乡、村级),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,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。

  木城乡乌木寨村龙陵县太阳花刺绣专业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上,傈僳族绣娘余永兰正在点击鼠标进行线上交易,柜台上陈列着社员加工的傈僳族、彝族服装及10多种刺绣产品。小余介绍:“我们通过‘合作社+绣娘+电商’的模式,把刺绣产品销售出去,现在网上销售很火,产品供不应求。”2017年4月,在县、乡妇联的支持下,余永兰牵头成立了刺绣专业合作社,发展社员111户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,开办了微店,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,提取5%的费用作为合作社集体基金,投入运行以来生意火爆,产品销售到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,社员的“指尖技艺”派上了用场,有了稳定的收入。(雷 华 匡家尚 )

   

(责编:木胜玉、朱红霞)